一听说去找人、探索,我的精神头就来了。我们跟着李老师从邮政旅馆出来,一伙人像是给李老师壮胆。李老师有交代,在伊宁街头不要瞪着眼看本地人。
看来李老师还是有准备的,七转八转,在一个胡同里看见有一扇紧闭的蓝色大门,上面有红砖拱顶。 大门与拱顶之间半圆处镶着一个像“来”字的字母符号。一看就很异样。
敲门没人理,倒是有小狗汪汪叫。听了听那狗是被拴住的,我们就推开大门上的小门进去了。哇,竟然是一片墓地!
远处一位壮汉正在刷刷割草。他用的不是那种弯着腰割麦子的镰刀,是那种可以用来打仗的镰刀。全身站立,双脚叉开,挥动起来,呼呼作响。
李老师上前打招呼,我一看,咦,是个外国人。 他停下了劳作,操着带口音的普通话跟我们对话。不错,他就是李老师要找的人,叫谢苗,原来他是俄罗斯后裔。他所负责的就是守护这片俄罗斯人的墓地。
李老师说明来意说想了解一下当地俄罗斯人的历史。 谢苗也是个好客的人,很热情的很尽职的为我们介绍,这是谁的坟那是谁的墓碑。当然不介意我们也试试他的大砍刀式的镰刀。 李老师和我也挥舞起中世纪的大砍刀。
说着说着谢苗说带我们去看他的工作房。穿过到膝盖高的荒草,谢苗的小花狗在草丛里跳跃着伴随我们前行。
也许是谢苗发音的关系,我以为就是进库房看看呢。不过一进他的工作室我们都惊讶了:满墙摆的都是各种手风琴!
房间中间一堆“破铜烂铁”,这才是谢苗的宝贝。
谢苗已经电话他弟弟过来。他弟弟叫亚历山大,他就是这些手风琴的收藏家。
我是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手风琴。据亚历山大说,所有的手风琴都可以拉。
我们都兴奋不已,说请亚历山大为我们演奏一下。亚历山大毫不含糊,从架子上抓过一部手风琴,只有一条肩带,手指在按键上跳动着,风箱时张时合。瞬间不太明亮的屋子里充满了美妙的俄罗斯歌曲。一曲拉完亚历山大把右手一扬。
然后亚历山大一脸兴奋地从一部手风琴的后面摸出一个玻璃瓶:酒!只见他左手拿着玻璃瓶,右手拿着盖在玻璃瓶上的小杯子,往里倒了点酒,一仰脖,一饮而尽,O(∩_∩)O哈哈哈~ 真正的俄罗斯人
我们了解到亚历山大并不富裕,因为用尽所有的钱来收集手风琴。李老师往捐款箱里塞了一些钱。
我们提出请二位去吃晚饭。他们俩听了都非常高兴。 还说让亚历山大把手风琴也带上。
临出门我们看见谢苗的小狗狗们从门缝底下溜出来,萌死人了。马上围观!拍照!哈哈
那是一个发疯的晚宴。在一家新疆风格的农家院里的葡萄架下,丰盛的食物要另写一篇。
几轮美酒下肚,亚历山大拉起手风琴,一曲接着一曲俄罗斯舞曲。谢苗、殇姐、建国、冰布随着琴声转着圈。老白和漂亮的老板娘在庭院中跳着圆舞曲... 一直到月亮高升。
在回家的路上大家依然兴致勃勃,拍成一排在大街上跳踢踏舞。然后我们说明天去亚历山大的工作室看看。
第二天我们来到亚历山大的工作室,那是亚历山大和他姐姐的面包房接在一起。 冰布和殇姐买了一些馕。
亚历山大的好友梁刚先生也来了。梁先生是汉人,普通话讲的好。 听他介绍我们才知道原来亚历山大不识五线谱,更不识简谱。似乎也没有人教过亚历山大拉手风琴,全是凭天赋。梁先生说什么歌曲只要亚历山大一听就会拉,而且左右手配合也是自发研制。
如果你注意的话,除了墙上挂着的各种工具,台面上还有一部80年代时髦的双磁带立体声收音机。一个机械师喜欢听俄罗斯经典音乐实为罕见。
亚历山大很乐意为我们演奏,娴熟之极,从不出错。 一曲接一曲,从贝加尔湖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...
我注意到亚历山大喜欢拉的手风琴的右手不是键盘,是按钮!而且只用四个手指,拇指扣在键盘后,靠虎口在键盘沿上滑动。我正纳闷,亚历山大说按钮比键盘好拉!更有人性。
而且我还注意到亚历山大拉琴是从不看右手按键。这我还做不到。
梁先生还说,亚历山大参加的演出就多了,上过电视... 还会修理各种手风琴。
在我们的鼓动下,亚历山大真的给我们演示修理手风琴。瞧他那熟练的动作,简直就是一个手术医师。三下五除二就把手风琴打开胸腔,拿出音簧板,然后把破落的舌簧用胶沾好。
不过梁先生说,亚历山大的爱好固然不凡,但是他是只进不出,不肯出售收集的手风琴。(据说是世界上手风琴收集最全的收藏家)现在学手风琴的人越来越少,也有人从外地来学,但是学生毕竟数量有限,修琴的人更少,所以收入上入不敷出。 幸好挨着姐姐的面包房。
亚历山大说你们谁要拉?我实在是手痒的不得了,我说我能不能试试键盘式的。不过N年不拉了,虽然许多亚历山大拉过的曲子我都熟悉,却怎么也拉不出来自己想要的节奏和效果了。犹如提笔忘字,十分尴尬。 不过亚历山大依然有耐心的陪着我。 感谢冰布为我拍下一张难得的纪念。
评论